top of page

SLA光固化列印 運作原理

  • 2020年3月4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已更新:2020年3月10日




SLA的歷史


  • 1986年美國博士Charles W Hull在其一篇論文中提出使用雷射照射光敏樹脂表面,並固化製作三維物體的概念。之後,Charles W

  • Hull申請相關專利。1986年便出現SLA的雛形,SLA是最早提出並實現商業應用的成型技術。

  • 1988年,3D列印行業巨頭3D Systems公司根據SLA成型技術原理製作世界上第一台SLA 3D印表機

  • 2012年Formlabs團隊在眾籌平台推出了一款基於SLA成型技術的3D印表機:Form 1,並在該平台發起眾籌以籌集資金。


SLA技術成型工藝


首先,通過CAD設計出三維實體模型,在用切片軟體將模型進行切片處理,設計掃描路徑,產生的數據將精確控制雷射掃描器和升降台的運動


在來設備中的機器會透過雷射光束,按照模型的路徑,照射到液態光敏樹酯的表面,讓表面區域中的一層樹酯固化,這樣就完成一層的加工了,之後反覆進行照射、固化、平台下降,就能得到非常精密的成品了。


具體列印流程:


  1. 在樹脂槽中盛滿液態光敏樹脂,可升降工作檯處於液面下一個截面層厚的高度,聚焦後的雷射束在計算機控制下沿液面進行掃描,被掃描的區域樹脂固化,從而得到該截面的一層樹脂薄片。

  2. 升降工作檯下降一個層厚距離,液體樹脂再次暴露在光線下,再次掃描固化,如此重複,直到整個產品成型。

  3. 升降台升出液體樹脂表面,取出工件,進行相關後處理,通過強光、電鍍、噴漆或著色等處理得到需要的最終產品。


需要注意的是,因為一些光敏樹脂材料的黏度較大,流動性較差,使得在每層照射固化之後,液面都很難在短時間內迅速流平。因此大部分SLA設備都配有刮刀部件,在每次列印台下降後都通過刮刀進行刮切操作,便可以將樹脂均勻地塗覆在下一疊層上。




SLA 技術的優勢


  • 光固化成型法是最早出現的快速原型製造工藝,成熟度高,經過時間的檢驗。

  • 由CAD數字模型直接製成原型,加工速度快,產品生產周期短,無需切削工具與模具。

  • 可以加工結構外形複雜或使用傳統手段難於成型的原型和模具。

  • 使CAD數字模型直觀化,降低錯誤修復的成本。

  • 為實驗提供試樣,可以對計算機仿真計算的結果進行驗證與校核。

  • 可聯機操作,可遠程控制,利於生產的自動化。


SLA 技術的缺陷


  • SLA系統造價高昂,使用和維護成本過高。

  • SLA系統是要對液體進行操作的精密設備,對工作環境要求苛刻。

  • 成型件多為樹脂類,強度,剛度,耐熱性有限,不利於長時間保存。

  • 預處理軟體與驅動軟體運算量大,與加工效果關聯性太高。

  • 軟體系統操作複雜,入門困難;使用的文件格式不為廣大設計人員熟悉。


文章參考:每日頭條

 
 
 

Comments


電話號碼:0986-086-581
Email: sales@starmen.com.tw
​營業時間:禮拜一至禮拜五 9:00至18:00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