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D列印的成形方式
- 2020年2月13日
- 讀畢需時 5 分鐘
已更新:2020年3月5日
3D 印表機這個詞彙出現以前,更常被人們所提及的是快速成型(RP,Rapid Prototyping),這是在正式開模大量生產之前所製造的樣品,用於校驗最終設計是否有問題。在 1980 年代,美國和日本的學者開始紛紛製造出能夠實作快速成型的機器,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美國 Charles W. Hull 所提出的 SLA(Stereolithography Apparatus)立體平板印刷技術,同時也建構出目前快速成型經常使用的 .stl 檔。
切層、堆疊、加法製造
3D 列印的原理其實相當簡單,也就是目前我們使用的印表機 3D 版,將印出來的紙張層層堆疊,就會有個立體 3 維的形狀跑出來。如果將目前的印表機墨水替換成噴出後即可硬化固定的材質,再把噴頭從原本的 2 維移動(噴墨頭左右移動視為 X 軸、紙張饋紙視為 Y 軸),改為 3 維移動(加入噴墨頭高度的 Z 軸),就是目前 3D 印表機的基礎原理。
目前市場上最為主流的3D列印成型方式有
1.FDM(熔融沉積成型)
其核心技術是以熱塑性聚合物,通過特殊機器進行列印,而通常會透過加熱噴頭擠出材料,並讓噴頭擠出的材料列印範圍內層層堆疊、

FDM是最普遍的3D列印技術,其3D列印原料通常是在捲軸上輸送的熱塑性聚合物,通稱為線材;線徑寬度公定為1.75mm或3mm(或2.85mm),再透過加熱噴頭擠出。加熱噴頭安裝在移動桿上,讓噴頭的擠出材料可以在列印範圍內層層堆疊、冷卻並固化於平台上以完成物體
其核心技術是相同的。首先將使用的材料加熱到一定的溫度後,形成半熔融狀態,將材料擠出在平面的架子上後迅速回復成固態。如此反覆進行堆疊作業,即可印出立體物件。
2.LOM(層狀物體製造)
又稱分層實體製造技術,最早由Michael Feygin於1984年提出關於LOM的設想,並於1985年組建了Helisys公司(後為Cubic Technologies公司),後來在1990年推出第一台商業機LOM-1015,成功將該技術商業化。LOM技術是當前世界範圍內幾種最成熟的快速成型製造技術之一。

LOM技術的成形原理如下圖所示。雷射切割系統按照計算機提取的橫截面輪廓線數據,將背面塗有熱熔膠的片材進行切割。切割完一層後,送料機構將新的一層片材疊加上去,利用熱粘壓裝置將已切割層粘合在一起,然後再次重複進行切割。通過逐層地黏合、切割,最終製成三維物件。目前,可供LOM設備列印的材料包括紙、金屬箔、塑料膜、陶瓷膜等。 (圖片來源:南極熊)
3.DLP(數位光處理)

DLP技術主要利用DLP投影,投影過程中將整個面的雷射聚焦到3D列印材料表面。機台內置了一個光線投射器,DLP打印機是使用投影器把光投射到打印物料光敏樹脂上令樹脂固化。由於以層疊式打印,3D模型首先會被3D打印軟件打橫地切成一層層,然後利用DLP 的投影機把第一層3D模型的形狀圖案光線一整層地投射到液態光敏樹脂上,令光敏樹脂光固化及成型,第一層打印完後,打印平台會升高所以被打印的物件亦會同時升高,然後投影器會再投射下一層3D模型的形狀圖案到光敏樹脂上,如此反覆層疊式打印最終把物件打印成型。(圖片來源:南極熊)
4.SLA(光固化)
光固化技術可以追溯到1977年,美國的Swainson提出使用射線來引發材料相變,製造三維物體。由於資金問題,該項目於1980年終止。同樣的研究於1984年在巴特爾實驗室(Battelle Laboratories)展開,該研究項目被稱為光化學加工(Photochemical Machining)。

光固化成型主要是使用光敏樹脂作為原材料, 利用液態光敏樹脂在紫外雷射束照射下會快速固化的特性。光敏樹脂一般為液態,它在一定波長的紫外光(250 nm~400 nm)照射下立刻引起聚合反應,完成固化。SLA通過特定波長與強度的紫外光聚焦到光固化材料表面,使之由點到線、由線到面的順序凝固,從而完成一個層截面的繪製工作。這樣層層疊加,完成一個三維實體的列印工作。
5.3DP(三維印刷成型)
三維印刷成型,又稱為噴墨粘粉式技術、粘合劑噴射成型,美國材料與測試協會增材製造技術委員會,將3DP的學名定為Binder Jetting(粘合物噴射)。3DP技術由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Emanuel M.Sachs和John S.Haggerty等人發明,1989年提交專利申請,1993年被授權專利。

3DP列印技術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是粉末材料,如陶瓷、金屬、石膏、塑料粉末等。利用粘合劑將每一層粉末粘合到一起,通過層層疊加而成型。與普通的平面噴墨印表機類似,在粘合粉末材料的同時,加上有顏色的顏料,就可以列印出彩色的東西了。3DP技術是目前比較成熟的彩色3D列印技術,其他技術一般難以做到彩色列印。和許多雷射燒結技術類似,3DP也使用粉床作為基礎,但不同的是,3DP使用噴墨列印頭將粘合劑噴到粉末里,而不是利用高能量雷射來融化燒結。
(圖片來源:南極熊)
6.SLS(選擇性雷射燒結)
選擇性雷射燒結(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, SLS)技術由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C.R. Dechard發明,主要是利用粉末材料在雷射照射下高溫燒結的基本原理,通過計算機控制光源定位裝置實現精確定位,然後逐層燒結堆積成型。

該技術採用鋪粉將一層粉末材料平鋪在已成型零件的上表面,並加熱至恰好低於該粉末燒結點的某一溫度,控制系統控制雷射束按照該層的截面輪廓在粉層上掃描,使粉末的溫度升到熔化點,進行燒結並與下面已成型的部分實現粘結。一層完成後,工作檯下降一層厚度,鋪料輥在上面鋪上一層均勻密實粉末,進行新一層截面的燒結,直至完成整個模型。
(圖片來源:南極熊)
7.SLM(選擇性雷射熔化)
選擇性雷射燒結(SLS)技術是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Carl Deckard博士和學院顧問Joe Beanman博士在1984年申請的。3D Systems通過收購的方式從DTM手中獲得了此項技術。

SLM工作流程為,印表機控制雷射在鋪設好的粉末上方選擇性地對粉末進行照射,金屬粉末加熱到完全熔化後成型。然後活塞使工作檯降低一個單位的高度,新的一層粉末鋪撒在已成型的當前層之上,設備調入新一層截面的數據進行雷射熔化,與前一層截面粘結,此過程逐層循環直至整個物體成型。SLM的整個加工過程在惰性氣體保護的加工室中進行,以避免金屬在高溫下氧化。
Comments